其他
特别的新学年,学校规划如何同步小目标与大形势?| 头条
把好关口
全面开花
创新渐进
新学期,学校工作重心短期在于三大点
鼓励创新作业形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有效作业的五个特征作业管理,原来可以这样有创意作业太多可以“举手”申请减少或免除?一起来看这所学校的作业管理制度
把作业研究作为教研工作重点
家校协同,共同落实作业管理
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作为提高作业质量突破口
课后服务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要点
整合家校社资源参与课后服务
苏州实小:我们这样“接住”放学的孩子杭州凤凰小学:让课后育人活动有温度、暖人心南京市中央路小学:弹性离校,让每一颗种子平安成长深圳福永中学:菜单化、选课制,这所学校把课后服务做出了新花样!深汕西中心学校:课后服务有温度!这所学校为孩子开齐各类“兴趣班”
一份好的学校规划长什么样?
怎样才能真落地、不变形?
如果说规划是flag,落地才是王道。
在日趋复杂的社会格局中,在多元纠结的利益关系中,学校应如何发挥学校规划“导航仪”和“加速器”的作用呢?
近期重磅政策主要瞄准的是:抵制教育内卷,促进教育公平。那么,重新思考中小学校的办学理念、治理模式,突破“应试教育”重围,重塑学校生态,当仁不让地成为每一位校长和学校班子的使命担当。
上下同欲者胜。学校规划,不是校长的规划,而是所有员工的规划,是众人愿景诉求的最大公约数。问计于民,几上几下,规划才可能客观科学,也是依法办学的题中之义。荟萃众智的愿景一旦确立,会提升每个人的存在感和责任感,转化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出“众人拾柴”的红火局面。
适切的,才是最好的。规划要与时代适切: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擘画了新时代蓝图,必须成为学校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可靠依据。与学校历史适切:学校是一条文化之河,回溯学校发展的文化脉络,为规划寻找值得传承的基因,源远方能流长。与现状适切:每所学校有独特的校情,有办学特色,也有办学的堵点,规划中需“靠船下篙”。
目标是规划的核心与灵魂。目标清晰才会行动有力。当前学校规划的普遍误区就是目标模糊笼统,似是而非,难以落实也无法评价。比如“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竞争力”,说白了就是正确的废话,要尽量避免。
目标要能看得见。量化常常是可行的,比如“师德好、能力强、业务精”中,师德,可转化为民主评教的满意率;能力,可考量班主任工作、导师制、校本课程开发等;业务,体现为职称晋升、专业梯队进阶,等等。
目标要体现梯度性。大目标需要分化为小目标,长目标分解为阶段目标、年度目标。这样,能够既分清轻重缓急,也体现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目标完成更有层递感。
学校规划容易变成年夜饭上应景的菜,催得紧了就做一下,交完后就放抽屉了。办学的漫长过程,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的损耗状态。规划应该是随身携带的“作战图”,不离不弃,长情陪伴,才不会跑偏。
规划要敢于亮相。作为学校的行动纲领,规划需要被所有人看到,还要“天天见”。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不妨做一份简易版规划,提炼出金句、关键词,制成标语挂起来,形成概念图贴出来;乃至做成卡通图像画出来。师生喜闻乐见,而后闻鸡起舞。
规划需不断强化。相对宏观的规划,需要细化为年度、学期的计划,时时比对,阶段结束还要“回头看”。规划需要反复宣讲,大会小会讲,期初、期中、期末多个节点讲,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各种场合讲;抓住重大契机讲;校长讲,老师讲,学生讲,家长也可以讲。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规划,只有敢于亮出来,时时亮出来,方能真正“亮”起来。
规划最忌的是贪多务得,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语焉不详,或隔靴搔痒,让人无所适从,既影响了规划的有效落实,也影响了执行规划的士气。古人说得好,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里。要突出重点:
比如课堂教学。学校是育人的主体,课堂就是主体中的心脏。口号再震天响,核心素养都是从每节课上生长出来的。孩子每天1/3的生命在课堂上,课堂的质量就是生命的质量,没有课堂的主动变革,就不会有师生的真正发展。教无定法,但教学有规律,规划一定要把改进教学方式、推进课堂转型作为优先级事项。
比如学生发展。学校规划都会提“五育并举”,但面面俱到就会导致“摊大饼”,师生疲于奔命,事倍功半。实际上五育并举是手段,全面发展是目的,全面发展重点就落在核心素养上,规划需要“划重点”。进一步考量德智体美劳各维度,明确重点,例如在智育中,观察力、记忆力、考试技能、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并不是同一量级,重点的设立也因区域、校际而异。
还有课程建设。今日的课程决定明日的世界,有怎样的课程,就有怎样的校园生活,就有怎样的生命样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素养、发展学生个性乃至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怎样的课程才是适合孩子的?如何挖掘学校的现有资源做好课程开发?此不赘述。
无疑,教师也是规划的重要一极。准确地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学校规划要把教师素质提升作为重中之重的内容板块,作为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先导性的战略举措。发展教师,除了大力提升校本研修的效能,创新教师评价机制,打破唯“学生分数”“升学率”等单一考评机制也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双减”政策落地,新的矛盾问题需要更具有综合性、激励性的考核机制来化解。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校长浑身是铁大不了几个钉,一个学校使劲扑腾在教育变革的汪洋大海中也掀不起多大浪花。
事实上教育从来不是校长的事、不是学校的事,甚至不是教育内部的事。
家校社合作,教育就多了协同育人的同盟军。从规划制定的问计于家长、社区,到规划执行中挖掘家长、社区的课程资源;发挥家委会的协商决策功能,充分赋权,充分发挥家校社的联动作用,形成同向的“教育合力”。
中央明确指出,将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强化家庭教育经费保障,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客观上为家校社共建创造了外部环境。
未来如远方,知道自己在哪儿很重要。譬如使用卫星定位,偏离航向就要重新调整定位。规划同样如此,需要阶段评估。
只注重规划文本的编制,但对执行落实和效果评估不够重视,也就是说,只管“往前走”,至于“走到哪了”“走没走错”不太关注。这是我国中小学发展规划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学校规划评估,注重的是对规划的落实和对其执行力的诊断和修正。
主体性原则:学校是发展的主体,通过建立一套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发展机制,有利于尊重学校的主体地位,张扬学校的个性,彰显办学特色。
开放性原则:学校可以邀请师生、家长、社区、同行参与评估,形成多元参与的评估新样态,有利于家长、社区参与学校管理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发展性原则: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全体学生发展和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以具体发展目标为导向,用于过程的控制以及结果的评价与反馈。
在评估技术上,除了传统的质性评估,还要更注重科学的测评手段,例如运用PISA技术测评学生素养。
最后要说的是,方向正确是行稳致远的前提,实事求是是我们的工作原则。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学校规划不能一层不变,而是要动态调整,与时俱进地对变化做出回应。
像初心一样需要牢记的是,规划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教育是有温度的,规划也应该具有温度。既要体现理性精神,更应该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把改善学生和教师的生存状况与发展状况作为规划的核心内容,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生命起舞的乐园——这才是学校发展规划不能放弃的鲜明生命底色和永恒价值追求。
责编 | 三石